1_副本.gif
十堰文明网首页 > 新闻头条 今天是:
 
十堰:绿水青山间充盈着坚韧和包容
——新华社记者眼中的十堰
发表时间:2024-01-03 来源: 十堰文明网  

  上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聚焦十堰,以《“朝秦暮楚”之地的“今古传奇”——五说十堰》为题,用7000多字的长文全面解构十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脉动。从历史发源到人文古韵,从苍茫山水到城乡建设,从筚路蓝缕到难中求成,用散文化语言连接“山水车城”十堰的古今经纬。

  文章刊载后引发强烈反响。上月28日,十堰日报记者现场采访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惠小勇及采访团队“解码”十堰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深入十堰采访(资料图片)

  发现惊喜连连 收获意外不断

  “在十堰采访,可以用‘惊喜连连、意外不断’来形容。”惠小勇表示,十堰山山有传奇、处处有故事。

  武当山,是最玄远的圣境。那里是仙人、道士、隐修者与侠客的居所,是白衣青履的剑客飞腾于山林云雾、穿行于宫观的迷离世界。除此之外,十堰还有赛武当、大明峰、四方山、雷峰垭、偏头山,可以说,每一座山都隐藏着人类文明的密码,承载着十堰人的无限希望。

  汉江,作为比长江黄河还要早7亿多年的中国最古老河流,是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等称谓的源头。古时“沧浪水”,如今“小太平洋”,已成为京津冀豫1.08亿人的“大水井”。汉江大大小小2400余条支流,每一条都曾记载着英雄豪杰饮马江边、指点江山的壮志豪情,它们穿山越岭,汇聚成澎湃的力量,共同守护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东风汽车,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国之重器,曾点燃了“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的工业梦想。如今的十堰,每3分钟就有一辆东风商用车下线,有着“中国商用车之都”的美誉。30万成熟的产业工人,20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国内产业链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区之一,已是十堰“换道领跑”打造全新汽车工业基地的最大底气。

  十堰,曾经偏居一隅的山城,在绿水青山间焕发新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出门见绿、推窗见景,市民在家门口尽情享受绿色福利。出主城区往北,半小时后,汉江上游最宽阔的水面闯入眼中,两岸地势平坦,展现出不一样的城市格局。如今,十堰正拉开城市发展骨架,推动城市向东拓展,带动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与主城区共建共享、一体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四通八达的交通、富集的教育医疗资源……

  “一路采访,一路感受。十堰带给我们的意外和惊喜贯穿了整个采访过程,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源泉,一篇散文式的新闻报道就这么产生了。”惠小勇说道。

  文脉厚重绵长 文化丰富多彩

  “十堰历史文化足以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更是中华大地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的缩影。”惠小勇介绍,解析十堰发展样本,采访团队顺着十堰历史文化的视角切入,从文脉当中提炼出城市特点和人文精神。

  汉江从陕西出发,行至郧阳时,受群山阻隔形成连续4个大拐弯。在连续拐弯尾端的南岸,这里散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曲流拐弯的启首处,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遗址,因发现距今百万年的“郧县人”头盖骨而震惊于世。

  距学堂梁子遗址百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距今约80万年的“梅铺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白龙洞人”、距今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等多处古人类化石……更让人们惊奇的是,在遗址约11公里的汉江南岸,柳陂镇辽瓦店子遗址经过多年考古发现,从上至下纵深每发掘一到两米,就会展现一个朝代的文化层,层层叠压从明清到夏商时代的文化遗存,堪称“中华文明通史遗址”。

  2500多年前,尹喜携老子所著《道德经》在武当山归隐修道;600多年前,张三丰将《易经》《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创立内家拳体系;明永乐年间敕建,嘉靖年间重修,建成武当山“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道教建筑群,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十堰处于“朝秦暮楚”之地,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碰撞,文化冲突明显,文化融合更为显著。在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催生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厚重的文脉决定了十堰这座城市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既是边缘的,也是中心的;既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因此,造就了‘韧性’的城市特质。”文章作者皮曙初说。

  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脉,十堰有力地见证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筚路蓝缕创业 难中求成前进

  “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区域,塑造了十堰人大气、开放、豪迈的胸襟,难中求进、创新创业的奋进精神 。 无论是‘三线’建设,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人都是毫无怨言、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 这就是十堰独特精神气质 。 ”惠小勇告诉记者 。

  长征途中,郧西县400多名群众顶着要坐牢、被杀头的危险,自发参加红25军,加入这支经历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建设二汽时,十堰群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一起战天斗地,用山的朴实建起了一流的东风 。 而当东风总部决定迁移时,十堰人又用海的胸襟理解了东风的选择——作为志存高远的工业骄子,注定要到更辽阔的天空去翱翔 。

  丹江口水库建设时,十堰46.9万群众拆梁装车、惜别故土、举家搬迁 。 郧阳、均州两座千年古城沉没江底,55.2万亩良田被淹,561家规模以上企业关停迁建,5万名渔民上岸转产……320万十堰人用家国情怀当好北方人民忠实的“守井人” 。

  “山的硬气和水的灵气,秦文化的坚韧和楚文化的激情,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滋养着十堰人坚持守正创新的勇毅气概和执着精神 。 而这种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不惧艰辛、迎难而上、勇于追梦的价值认同 。 ”文章作者李劲峰说 。

  “十堰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 。 这个‘道’不仅蕴含着对文化和道路的自信,还是拼搏奋进、善谋善成的真实写照 。 ”文章作者李伟表示 。

  山水相依赋予十堰包容开放的精神气质,艰难困苦塑造难中求成的城市基因 。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汽车产业转型示范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中国水都、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一次又一次在急难险重中全力求成、干则必成!(十堰日报记者 马会骏 段吉雄)

 

[责任编辑:方元]
关键词:文化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办: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秦楚网

十堰文明网编辑部 投稿邮箱:hbsywmwyx@163.com

QQ群:257551463  十堰好人线索推荐邮箱:sy_haor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