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gif
十堰文明网首页 > 文化之光 今天是:
 
侯同贵唱了近70年吕家河民歌 一开嗓三天三夜不重样
发表时间:2024-03-14 来源: 十堰文明网  

侯同贵把日子谱成曲,融入汩汩流淌的吕家河河水中,“声声”不息。

  在十堰的群山之中,掩映着一座小村落——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这个村庄,几乎家家都会唱民歌。多年的沿袭,让吕家河民歌成为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人们在这里过着如诗似歌的生活。

  上月,新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示,我市共有4人上榜,今年76岁的侯同贵就是其中一位。他即将成为吕家河民歌项目的第二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研习民歌近70年

  他是村民口中的“国宝”

  千山含翠,碧水云高,美丽的自然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记者驱车来到吕家河村,只见身穿蓝色表演服的侯同贵站在山中,挺了挺腰杆,清了清嗓子,一曲嘹亮的民歌划破大山深处的宁静。婉转的曲调、地道的方言配上他那磁性的声线,让人仿佛在品尝一壶醇厚的老酒,略微上头又回味无穷。

  侯同贵个头不高,耳朵还有点背。提起侯同贵,村民笑称:“他可是我们村的‘国宝’。他唱的民歌闻名全国,村里家家都听过他的歌。”

  侯同贵从小接触民歌,至今已有近70年。“我之所以喜爱民歌,和我爷爷有关。”侯同贵回忆道。1948年,侯同贵出生在吕家河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世代是兽医。7岁时,他跟随爷爷侯甲富放牛,爷爷经常一边赶牛,一边哼小曲。“我很好奇,因为我经常听长辈们说我们村的人会唱歌。我爷爷说这个叫民歌,是我们村里特有的一种歌曲。”侯同贵在心中默默记下曲调,请爷爷教唱。侯甲富听到孙子要学习民歌,十分开心。

  “刚开始爷爷教我四六句,看我学得差不多了,后来又教了一些民歌。他教我最多的歌曲还是一些劳动民歌和儿歌。”侯同贵说,他发现有时爷爷出门,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回家。好奇的他询问爷爷,才知道爷爷是去“打待尸”了。

  在武当山地区,有一个传统习惯,人死后第三天土葬,死者要在家中过两夜。出殡的头天晚上,孝家通宵打锣鼓、唱孝歌来消除寂寞和恐惧,这种守灵闹夜的形式叫做“打待尸”。“打待尸”通常是由歌师两人或三人手拿着锣鼓围着亡者边走边唱。

  在侯同贵的反复恳求下,爷爷决定将这个谋生的手艺传授给他。“那时候大家去打锣鼓、唱孝歌,平均下来一人有30元。虽然不多,但对于我这个农民来说,是一笔额外的收入。”侯同贵回忆道。

  爷爷日渐老迈,侯同贵决定向其他村民学习民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侯同贵跟官山著名民歌手王永章、李邦明一起学习“打待尸”。“他们说我声音洪亮,很适合唱歌,因此每到晚上他们去打锣唱歌时,我就在旁边模仿、学习。”侯同贵说,久而久之,他熟练掌握了“待尸歌”,并和几名老乡成立一支锣鼓队,白天种苞谷、黄豆,晚上“打待尸”。

  乡音民歌走出深山

  学者盛赞“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大山无法困住侯同贵研习民歌的心。他了解到,官山地区的“待尸歌”属于“阴歌”,是吕家河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对应的是“阳歌”。“阳歌”与日常风俗紧密相连,如喜庆歌、灯歌、劝酒歌、祝寿歌、劳动歌、儿歌等,爷爷教给他的歌曲正是“阳歌”。

  侯同贵下定决心,学习更多的“阳歌”。由于不识字,他无法记下长辈们口中的歌词、曲调,只能在心中不断哼唱这些曲调。时间长了,这些歌曲就“印刻”在侯同贵的大脑里,你随便点一首歌曲的名字,他的脑海里就会响起熟悉的旋律。

  姚启华是吕家河民歌项目的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侯同贵的好友。姚启华在世时,侯同贵经常和他交流民歌心得,分享民歌曲调,两人还将研究好的民歌教给同村晚辈。

  “现在,我能够熟练哼唱超过1500首吕家河民歌。要是一直唱的话,我能唱三天三夜不重样。”侯同贵说。2007年,他成为吕家河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当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姚启华、侯同贵等民歌手的努力下,吕家河民歌不断发扬光大。但由于没有系统整理和专业研究,吕家河民歌一直采取口口相传的原始传授方式,无法走出深山,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2000年前后,在当地政府和 文 化研究者的帮助下,村民才有意识地将民歌记录成册,整理出有曲调、有歌词、有类别的吕家河民歌系列书籍。

  吕家河民歌村一经省市媒体报道,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先后有海内外100多家媒体相继采访报道。来自北京、四川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采风,加拿大、德国、秘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多次访问吕家河村。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盛赞吕家河民歌是“山野奇葩”“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2002年,吕家河村被国家 文 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6月,吕家河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据统计,现在搜集整理出的吕家河民歌达5000多首。

  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村民把好日子唱进民歌里

  行走在吕家河村,灶台旁、河堤边不时传来悦耳的民歌声。为了更好地传承吕家河民歌,官山镇建设非遗馆,收集整理多部相关书籍、杂志;村里建起吕家河民歌堂,来往的学者、游客齐聚于此,聆听村民们的悠扬歌声。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姚启华、侯同贵等老民歌手作出巨大努力,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后辈学习、掌握民歌腔调技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编排。

  今年50岁的村民陈生秀,是侯同贵的徒弟。她从小跟侯同贵等长辈学习民歌,目前已能唱100多首吕家河民歌。在陈生秀的带动下,她女儿徐芹也学会了数十首吕家河民歌,年仅7岁的外孙也能简单哼唱几首。今年春节,徐芹带着爱人、孩子回到母亲家,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唱民歌,边包饺子边看春晚。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浓浓的亲情融进民歌中。

  行走在吕家河村的乡间小路,左边是火龙果大棚,右边是蓝莓采摘园。放眼望去,袅袅炊烟升起,清清河水流淌,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在一家农家乐门外,店主陈兴合正在菜地里摘白菜。“每天早晨不贪睡,长大才有大作为。从小读书要用心,莫要误了好前程。”陈兴合的歌声透露着幸福。今年68岁的陈兴合开农家乐已经24年,在摘菜、做饭、散步的时候,他都会唱起民歌。“唱几百首没问题,累了躺着午休的时候,嘴里也会哼唱,吕家河民歌好听,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陈兴合说。

  陈生秀、陈兴合只是吕家河村民歌传承的一个缩影。在一代代民歌手的传承下,吕家河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当地有超过150人能唱至少100首吕家河民歌,乡野阡陌间唱出来的非遗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文、图/十堰晚报记者 周仑)

  

[责任编辑:方元]
关键词:非遗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办: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秦楚网

十堰文明网编辑部 投稿邮箱:hbsywmwyx@163.com

QQ群:257551463  十堰好人线索推荐邮箱:sy_haor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