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gif
十堰文明网首页 > 文化之光 今天是:
 
巧手翻飞,方寸之内尽显锦绣乾坤
发表时间:2024-02-20 来源: 十堰文明网  

廖哲仁创作的以“龙”为主题的剪纸作品。

  一把剪刀、一张宣纸,在他的巧手下,剪随心走,心随意连。手指翻转之间,山川水流浑然天成,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大千世界风云变幻。

  今年62岁的廖哲仁是土生土长的竹溪县人,是十堰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箭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6岁起,他跟着外婆学剪花、鸟、鱼、虫等传统吉祥图案,凭着一把剪刀和一双灵巧的手,在纸上演绎着民间剪纸艺术的传奇。

通过几十年打磨技艺,廖哲仁的作品出神入化。

在非遗展示活动中,身着华丽汉服的女子聚精会神欣赏廖哲仁的剪纸技艺,流传千年的剪纸与汉服在现代再相逢。

  在几十年的剪纸生涯中,廖哲仁主动创新求变,移植国画、油画、壁画、雕塑、卡通漫画,表达生活里鲜活的变化。因为他明白,艺术从来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的,传承不是对传统的复制,而是传承和创新。

  2020年秋,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主办方以“美好生活”为主题,要求选手们在三个小时内现场构思创作剪纸作品。廖哲仁以十堰“仙山、碧水、汽车城”为主要切入点,融入近年来十堰的飞速变化,用丰富饱满的元素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圆满完成了创作,最终获得了优秀奖。

廖哲仁在茅箭区火车站小学指导学生剪纸,发现培养传承人。

  在遵循中国剪纸艺术数千年形成的吉语、借喻、象征、谐音等生成方式上,廖哲仁不断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探索内容、题材和艺术创新,追寻剪纸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弘扬新时代价值观,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

  “剪纸不只是一门手艺,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除了要深入研究民俗典故,掌握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还要善于梳理,打散重组,开辟新语境,才能创作出新时代民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为增强作品的鲜活性,廖哲仁用心探索本土题材创作,让作品更加“接地气”。他经常走街串巷,发掘生活中的趣事趣闻,通过剪纸艺术表达出来。

廖哲仁录制课件并进行网络直播,普及展示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廖哲仁工作室里,一幅名为“金龙献瑞”的龙年主题作品格外显眼。这幅长1.8米、宽0.8米的作品由九条造型和神态迥异的龙组成。龙头厚重突出,龙身弯曲自然灵动,龙爪前抓后蹬,气势十足,栩栩如生。

  “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九是最大的阳数。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剪成用了六个月的时间,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廖哲仁告诉记者。

 

 

廖哲仁剪纸作品《龙》

  剪纸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将手中的彩纸对折,画上轮廓,握紧手里的剪刀,慢慢沿轮廓剪出……”每周二、四下午,廖哲仁都会准时出现在茅箭区火车站小学,指导学生剪纸,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发现培养传承人。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尝试着、琢磨着,稚嫩的小手在画纸间翻飞,随着剪刀的起起落落,一张张红纸开始变得灵动起来。

  “能在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让孩子们在现实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快乐,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也是我作为一名民间剪纸艺人的责任。”廖哲仁说。

  剪随心意走,图如幻化来。时光流逝,磨砺的是精湛的技艺,谱写的是艺术的颂歌。(文/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图/十堰日报记者 全正)

  非遗档案

  茅箭剪纸

  茅箭剪纸起源于秦巴腹地的竹溪县。其在形成过程中,逐渐吸收中原地区及北方剪纸艺术粗犷、质朴和南方剪纸艺术细腻、柔美的风格,融合形成刚柔相兼、繁简适宜的艺术特征,以蕴含情节性和故事性为特点,题材包含花卉、人物、故事、民俗等,剪叠粗犷、线条清晰、下剪稳健、手法精细、一气呵成。2021年入选十堰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方元]
关键词:剪纸;非遗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办: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秦楚网

十堰文明网编辑部 投稿邮箱:hbsywmwyx@163.com

QQ群:257551463  十堰好人线索推荐邮箱:sy_haor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