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gif
十堰文明网首页 > 文化之光 今天是:
 
调水线上一城人
发表时间:2023-12-29 来源: 十堰文明网  

郧阳区护水志愿者在汉江郧阳区段开展库区清漂志愿服务活动。(十堰日报记者 全正 摄)

  历史的机缘总在眷顾十堰这个神奇的地方。

  过去,十堰骄傲于山: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闻名于世;十堰自豪于车:东风双飞燕挺起中华民族汽车工业的脊梁,“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之都蜚声中外。

  而今,十堰幸福于水:碧绿澄澈的丹江口水,顺着千里长渠流向华北平原,滋润了干渴的北国,勾勒出绿水青山多彩画卷。

  大坝巍峨,汉水北上。国之大者,世纪丰碑。

  为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水源区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治水护水,以牺牲和奉献诠释了“守井人”的担当。

  为了北调南水,为了治水护水,十堰一座城的人都上了……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十堰担负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最光荣的历史使命。

  水润华夏,泽被万物。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

  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大禹治水”、修建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通航、三峡大坝建设……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治水都是治国大事。

  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分量。他深刻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

  我国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打开中国水资源分布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只占7.2%。

  如何破解“北缺南丰、分布不均”困局?南水北调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秋,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驻足黄河大堤,在历史的长河里哲思、远眺,提出了高瞻远瞩的调水战略目标。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思首次提出。

  毛泽东主席的话语,点燃了共和国跨流域调水的热情。经过民主论证和科学比选,历史再次选择了十堰。

  滚滚长江东逝水,滔滔黄河天上来。在万里长江、九曲黄河之间,夹裹着一条大河汉江,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作为汉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十堰山水交融,汉江、堵河贯穿全境,秦岭、巴山、武当山在这里会师,大山大水、名山碧水、青山绿水的城市格局和特质在全国地级市中并不多见。

  1958年9月1日,开山的炮声震天动地,丹江口水库正式破土动工。次年12月,实现大江截流。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这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那是最艰苦的年代,10万建设者用最原始的工具,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愚公移山的劲头,创造了人间奇迹。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出炉,国家分东、中、西三条线路调水。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

  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将丹江口水库大坝由162米高程加高到176.6米后,由此经陶岔渠首向北方的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全程自流供水。

  移民号称天下第一难,成为工程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十堰,两年动迁18.2万人,日均250人,涉及五个县(市、区)、29个乡镇,壮举彪炳史册,成就了人类调水史上最伟大的迁徙史诗。

  历史将铭记2014年12月12日,这一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大江调头,蜿蜒北去,丹江与汉江从此汇聚成一湖澄碧,湍流日夜、奔腾不息。

  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南北共饮一江水。人类的力量让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握手”,纵横联合,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交响乐。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因丹江口大坝两次建设,十堰两座千年古城沉入水底,55.2万亩土地被淹没,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57.7%。46.9万人迁离故土,18余万只网箱停止捕捞,5万渔民洗脚上岸,560余家规上企业转产,投入治水护水的资金超过360亿元。

  “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国之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江河行地,只争朝夕。从丹江口到家门口、从源头到龙头,奔腾的江水从丹江口一路向北,穿越中原,直抵燕山脚下。

  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是十堰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要尽天大的责。

  2012年3月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湖北团审议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丹江口市移民辛喜玉送上一瓶清澈的丹江水。

  李克强十分高兴,称“这个标本滋润心田”,他代表首都居民感谢水源地群众。一声诚恳的“谢谢水源地群众”,让辛喜玉热泪盈眶。

  “人说一搬三年穷。我14岁的时候第一次搬迁,没有田地,肚子都难吃饱。2005年第二次搬迁,投资20万元的养鸡场没了。”为了南水北调工程,辛喜玉一家两次搬迁。

  这瓶看似普通的水,寄托着北方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期盼。为了让这里的清水永续北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十堰儿女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做到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十堰全市汇入丹江口库区的承雨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90%;境内库区面积约占丹江口水库总面积的60%,环库岸线占库岸总长达到70%。

  “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是十堰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要尽天大的责。”在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市长王永辉的眼中,保水护水是事关“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国之大者”,是十堰最大的政治任务。

  南水北调,难在治污。

  在十堰这座山水之城里,92%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却拥有河流2489条,小流域的占比更是达到了97%,并且每一滴水最终都将汇入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广、深度大,污染来源分散且类型多,水库水质保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极大。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丹江口水库。”黄剑雄、王永辉认为,小河净,才能大河清。

  十堰以茅塔河为切口,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针对茅塔河,当地从农村污水处理、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旅游设施完善等9大方面,提出了49项细化指标,涵盖了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统筹治理174条支沟,疏通“毛细血管”,确保一泓清水入库,一库碧水北送。

  成立十堰生态环境集团公司,担负起厂网一体化工作。上下联动、厂厂联动、厂网联动,有效解决了原来厂不管网、厂不管厂,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市“一张网”。

  十堰的取名不仅是有十座堰,还有其堰塘较多的含义。为此治污护水成了繁重的事、要紧的事。近年来十堰全力推进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五河”流域治理,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累计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清理、整顿、治理排污口590余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600多公里。“五河”治理成为全国河流治理的样板和典范。

  “世界上通行的30多种污水治理方法中,十堰市已经采用26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在污水处理效率和监管力度上非常有效,可以作为全国典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所工程师郭浩然感慨万千。

  十堰人善良,也有智慧。十堰人从治水护水中悟出一个道理,老百姓能平平安安、幸福生活,是因为有人民子弟兵、有人民警察站岗放哨。那么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人民如何能永久喝上纯净水、安全水?十堰高层寻求最大公约数,“组建全国首个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呼之欲出。从此永续北送的“一库碧水”有了自己的卫兵。

  与此同时,湖北省丹江口市、郧西县、郧阳区、武当山特区、老河口市、谷城县,陕西省白河县,河南省淅川县等鄂豫陕“三省八地”公安机关在丹江口市共同签署《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环库立体治安防控区域警务协作框架协议》,推动形成联防联控强大合力。

  一张“天罗地网”正日夜守护着这一库好水。

  在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水库断面水质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管系统、库岸线监控系统、环库公路危化品车辆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站防入侵监控系统、城乡雨污管道巡护系统、执法巡护队伍监管系统等8个智慧监管系统全天候运转,实现对2313公里库岸线、23个国省市控断面、51条入库重点河流、32家重点排污企业、14个环库公路入口、400公里污水管网“空天地”多维度实时在线监控和120名执法巡护人员在线调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碧水来。

  多年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标准Ⅱ类以上,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获评国家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水质水量更安全、更稳定、更持续、更确定,可以直接饮用。2018年11月15日,原国家副主席王岐山来到丹江口水库,见长渠如带,丹江浩渺,天蓝水绿,大地锦绣,他当场让船上的随行人员从水库中打上来一桶水,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

  汩汩南水,奔流北上,润泽北方。为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320万十堰人民人人争做忠诚“守井人”。

  12月20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丹江口水库宽阔的江面上,“中国好人”“荆楚楷模”蒋德新驾着小船开始了水面清漂工作。

  今年62岁的蒋德新是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的老渔民,从记事起就跟着父辈们在汉江捕鱼。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禁捕退捕政策的实施,蒋德新积极响应,渔船上岸、拆除网箱,并牵头成立德新护水志愿服务队,在汉江河畔定期检查环境卫生、捡拾白色垃圾,向游客宣传保护环境、禁渔禁捕、节水护水等政策。目前,志愿者已发展到186人。

  这样的美丽身影在十堰随处可见。

  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一组组长吴远志,年轻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左手,落下了终身残疾。浪河镇党委组建河面清漂队,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参加。

  虽然身体残疾,但吴远志却能一只手熟练地驾驶清漂船。2021年7月,浪河镇迎来了一次强降雨,河水暴涨,吴远志担心清漂船被大水冲走,就冒着大雨从家中跑到河边。眼看着锚绳要被拉断,他用一只手紧紧拽住绳索,由于水流太猛,锚绳断裂反弹打在他的左眼上,船也被冲跑了。吴远志不顾疼痛,一个人朝下游找了十几里地才把船找到,之后到医院一检查,视力从1.5降到0.3。

  “自家的桃园可以请别人打理,我是党员,清漂工作很重要,我必须起带头作用。虽然我只有一只手,但是我干活儿利索,水性又好,这活儿我能做。”吴远志说。

  杨力是丹江口市清漂队队长,曾在牛河林区从事网箱养鱼。前几年,他主动拆解自己的80只网箱,告别了14年的渔民生活,加入清漂队清理库区漂浮物。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刮风还是下雨,杨力和他的清漂队员们都在库区清漂,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事情。2021年,汉江遭遇50年一遇大洪水,产生大量漂浮物,杨力连续15天作业,饿了就吃方便面,渴了捧一捧河水喝,困了就睡在船舱里,蚊虫叮咬是回避不了的。一次在清漂时,船体发生剧烈抖动,杨力冒着近40度的高温,多次潜水摸索检查,身体多处被缠绕在螺旋桨上的钢丝毛刺挂伤。

  无独有偶。橘园环绕、碧水依依的关门岩村是丹江口市均县镇渔民最多的村。取缔网箱和渔船以后,村民张绪春承包了13亩橘园,每年有近十万块钱的收入。上岸后,张绪春终究舍不得离开水。2020年,均县镇招清漂员,一听说每天可以到河面上,他便二话不说报了名。

  天不亮就起床,收拾钩子、麻绳、镰刀“清漂三件套”上船,和同伴一起清理江面漂浮物……3年里,只要天气条件允许,这是张绪春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我离不开这片水,把这片水守好护好,流向北方,留给后代,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吃着咸菜和方便面,喝着从河里捧的水,张绪春望着如镜的水面心里充满美好的遐想。

  今年35岁的杨献锋是一名退役军人。他的爷爷是丹江口市牛河林区凤凰山村的老护水员,巡河一辈子。2014年,在外闯荡事业的杨献锋得知村里的护水队缺人,便决定回到凤凰山村,加入村护水清漂队。

  不管多么困难和危险,杨献锋总是冲在最前面。夏天的烈日下,甲板上温度常高达五六十摄氏度,打个鸡蛋就能煎熟。清漂的网舀一入水,捞起来的东西有一二十公斤重,每天上千次“重复昨天的故事”,杨献锋身上的衣服总因使劲被绷裂。

  多年来,凤凰山村15.3公里的库岸线他已经来回走了上千次,群众亲切称呼他为“护水先锋”。

  “守库护水是天大的事情,没有高水平保护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动员丹江口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守水志愿服务活动,用行动筑牢守水防线。成立“小水滴”志愿服务队,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包保库岸线,成立清漂、护岸、红领巾、巾帼等各类“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336个,引导群众参与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和水环境监督等工作。组建宣讲队伍320支,深入开展守水护水“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1000余场次。选聘356名环保社会监督员,多角度、多维度关注水质安全保障工作。组建库区综合执法大队、水质保护综合巡护大队、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大队。

  发布《丹江口市民守水护水行为规范》,将每月13日设为守水护水日,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守水护水课,将守水护水知识纳入丹江口市委党校培训内容,对辖内2313公里库岸线及主要入库河流进行划片分段定界,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联动机制……一场守水护水的攻坚战在丹江口打响。

  一条条河,流淌的是责任,彰显的是担当。不仅仅是丹江口市,全市10个县市区320万人,人人都是“守井人”。在汉江十堰段沿线,活跃着郧西“小喜鹊”志愿服务队、郧阳小草义工协会、茅箭区“俏大姐”文明劝导队等多个志愿服务组织。据统计,十堰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达85.2万余人,注册志愿者人数、活动数、信用时数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

  争做一滴水,守好一库水。十堰全市干群同心、众志成城,把守水护水当成自己的事业,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身边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方湖泊、每一处沟渠、每一座山塘,汇聚起全民守水、全域护水的磅礴力量。

  河湖竞秀,碧水长流。登上丹江口大坝远眺,“小太平洋”衔远山,吞丹汉,水天一色,一望无际,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浑然天成。

  以水为媒,因水结缘;携手保水质,共同谋发展。清清一江水,浓浓两地情,一库碧水架起了两地沟通协作的桥梁。

  走进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思源碑上镌刻的“南水北调”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在记录着南水北调取得的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提醒着人们“饮水思源”。

  北京是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7.35亿立方米。南水进京,使北京水资源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北京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全市1500多万市民喝上了优质的南来之水,居民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下降为120-130毫克/升。

  通水9年来,中线工程运行总体安全平稳,供水水质稳定达标。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6个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1.08亿人口。

  广大人民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美好向往变成了现实。“水垢少了!”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居民刘梅拿出烧水壶现身说法。“过去的水是苦咸的,十堰的水很甘甜!”在北京市生活多年的王新宇喜笑颜开。

  南水北调的一泓清水,不舍昼夜,一路逆势北上,穿行千里,不只唤醒了北方的河流,也滋养了北方干渴的大地,更为北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支撑。

  八百里武当山群峰竞秀,万山来朝;三千里汉江水浪漫旖旎,奔流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为北方送去了源源不断的清甜甘露,也为受水区与水源地人民架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一次站在丹江口大坝上,远眺一库碧水,感觉真是太美了!”2023年7月,参加“聚焦水源区·艺韵大武当”十堰行采风活动的中国文艺名家们来到丹江口市。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苗宏远眺青山连绵,近赏碧波荡漾,掬一捧汉江水入口,甘洌清甜,滋润心田。

  10月,北京市组织水利专家团到十堰考察。16名专家实地考察十堰城区、郧西县、郧阳区、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等地守水护水的各项工作后表示,“喝这里送的水,首都人民很放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十堰那畔行,饮水思源情;风一更,水一更,南水北调梦已成,携手再出征。”面对如诗如画的丹江口大坝,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欣欣即兴改编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表达京堰两地携手共护一库碧水的美好期许。

  “这水特别清澈甘甜!我们北京青年环保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与十堰青年环保组织一同守护好这库碧水。”前不久,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青年环保组织来到十堰,开启“南水北调水源地之行”,北京市大兴区清源绿色生活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栗阳在直饮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后激动不已。

  12月9日下午,“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在十堰成立,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现场为北京与十堰共10支环保志愿服务队代表授旗。北京、十堰环保志愿组织代表共同发布《“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倡议书》。志愿联盟包含京堰两地65支志愿服务队伍、23800名志愿者。

  十堰与北京因水结缘、因水结亲。自2013年8月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大力支持帮助十堰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京堰一家亲”不再是一句套话,北京市真金白银支援十堰保护水质既成事实。北京市把水源区水质保护当做自己的事情,摆在对口协作工作最突出的位置,把对口协作资金优先用于库区及入库河流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促进了水源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入库水质的达标。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驻扎十堰治污,数千名工人投身十堰治污一线。

  真帮实扶促进十堰转型发展。北京以产业协作为重点,实施项目557个,着力培育了一批富民产业,共建了一批示范园区。协助引进京能集团、华润医药、首创集团等61家北京企业投资十堰,带动了十堰市生态文旅康养、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京堰互派挂职干部217人,协调院士35人次、专家181人次到十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高精尖人才500余名,为十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真情实意帮助十堰改善民生。北京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实施扶贫项目92个,支持水源区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支持教育、卫生、供暖等民生项目16个。

  十堰之美,美在山水。宝贵的绿色山水资源是十堰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是十堰发展之本、民生之福。十堰在荣光中砥砺前行,把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坚决守住十堰的生态底线,坚定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让山水与城市、生态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共融。(肖邦明 闵波)

  

[责任编辑:方元]
关键词:护水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办:中共十堰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秦楚网

十堰文明网编辑部 投稿邮箱:hbsywmwyx@163.com

QQ群:257551463  十堰好人线索推荐邮箱:sy_haoren@163.com